如华为食堂,海底捞、西贝、小六汤包、东东包、茶话弄等本地品牌齐聚一堂;西南林业大学校园里,7-11便利、肯德基、瑞幸咖啡随处可见。

而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,是餐企今年把目光投向“团餐”的结果。
社会餐企为什么都开始布局“团餐”了?这背后又有哪些谋划呢?

在小红书上,众多博主热衷于打卡华为食堂,发现不同地区的华为食堂都“站满了餐企的身影”。
以西安华为食堂为例,海底捞、西贝等餐饮巨头与小六汤包、东东包、茶话弄等本地品牌齐聚一堂。

华为深圳基地和武汉办公大楼的食堂也不甘示弱,分别汇集了家乐缘、一点点、仟吉、罗森等知名餐企。此外,部分阿里食堂引入了赛百味、Manner咖啡等知名连锁品牌。


北京小米科技园食堂总面积达1.18万㎡,拥有7500㎡的就餐面积,每天可满足30000多位小米人的用餐需求。食堂内部分为米宴餐厅、品牌餐饮店等多个区域。


大学食堂也呈现出相似的现象。


西南林业大学校园内,7-11便利店、肯德基、瑞幸咖啡等知名餐饮品牌随处可见。


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则汇聚了近200家特色餐饮商户,包括小吃、咖啡冷饮、休闲零食、糕点等,其中还隐藏着瑞幸、库迪、都可、霸王茶等茶饮品牌。


为什么企业和大学食堂会“挤满”各种连锁餐饮品牌?这或许和连锁品牌“卡位竞争”的策略有关。


今年3月,海底捞与西安华为研究院合作,在其员工食堂内开设了一家占地400平米的企业餐厅。
餐厅提供锅底、菜品、小吃及酒水等全方位服务,并特别增设了外摆区和书吧放松区,以满足华为员工的多样化需求。

紧随其后,头部咖啡品牌Tims与中国石油及部分房产公司合作,以店中店形式为企业员工提供咖啡。


蜜雪冰城也不甘示弱,与中国邮政联手推出邮政主题餐厅,旨在取悦邮政员工。


此类合作案例不胜枚举。沪西老弄堂面馆入驻上汽大众安亭一厂区职工食堂;佳裕餐饮集团与东莞某企业工厂食堂达成合作;兰湘子、魏家凉皮被引入华为食堂;金鼎轩、眉州东坡、大龙燚等知名餐饮品牌则入驻了万达集团多个城市的食堂。


它不仅将“商城版海底捞”搬进了西安、郑州、北京、南京等地的大学,还升级了旗下的子品牌“苗师兄”,主打“香锅拌饭”,以多样化的服务吸引大学生。


此外,海底捞还针对食堂场景推出了专门的食堂餐厅,再次进军大学市场。

今年,大学市场的餐饮品牌竞争也颇为激烈。例如,肯约咖啡于5月在苏州独墅湖高校区的林泉大学城开设了首家门店,紧邻肯德基。凭借“咖啡+热食”的专属套餐和多款低至9.9元的饮品,成功吸引了大批学生。


实际上,肯德基、麦当劳、星巴克、瑞幸等餐饮巨头早已在高校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。

餐企能入驻员工和大学市场,往往与企业合作团餐企业的默许有关,而这背后双方都有自己的考量。


从团餐企业的角度来看,颠覆大锅饭模式,采用“社餐+团餐”的方式,以满足食客多元化的需求。


传统的团餐形式存在诸多问题。首先,品类设计仅考虑满足员工的基本饱腹需求,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化需求;

面对这些问题,团餐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,就必须寻求变革和创新。市场上出现了“团餐+社餐”的新型解决方案。


简而言之,这一方案是团餐企业与连锁餐饮品牌合作,引入多样化的餐饮品牌,将食堂打造成美食广场。


例如,美餐与连锁品牌联手,为企业员工提供丰富的餐饮选择;美团则通过“外卖商家+食堂”的模式,拓展食堂服务。


近年来,许多500强企业的食堂纷纷效仿,引入多家知名餐饮品牌。


万科集团在其多个城市的办公地点与金鼎轩、眉州东坡、大龙燚等餐饮品牌展开合作;


京东集团北京总部引入了呷哺呷哺、西贝莜面村、小吊梨汤等品牌;腾讯公司深圳总部也与海底捞、探鱼、太二酸菜鱼等知名餐饮品牌携手共进。


大学食堂也纷纷加入这一趋势。福建江夏学院、莆田学院、福州外语外贸学院、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食堂与海底捞合作,开设了校园火锅门店。


从品牌的角度来看,靠近客群,挖掘团餐增量


对于品牌而言,进军大学和员工食堂的决策背后往往有着多重且深远的考量。我认为,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。


自疫情以来,许多商城类品牌逐渐认识到,与其将门店设在距离核心客户较远的写字楼或厂商处,不如将品牌开到他们工作、生活和学习的附近区域。


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。一方面,品牌可以及时收集到消费者的反馈和需求,从而调整产品策略,精准地挖掘潜在客群;


基于这一策略,不少餐饮企业开始与团餐合作,进入企业开设员工餐厅,或入驻校园开设学生食堂。


在这方面,海底捞做得尤为出色。自从进军大学市场以来,海底捞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需求,推出了三个版本的门店。


例如,校园火锅店满足了大学生在校园内吃火锅的愿望;苗师兄石锅拌饭则迎合了大学生对平价快餐的需求;而首家食堂则通过多品类策略,满足了他们午餐的多样化需求。


当然,餐饮品牌入局食堂,也有掘金“1.8万亿”团餐增量市场的考量。


近年来,团餐市场持续增长,发展势头强劲。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团餐专业委员会与宸睿资本联合发布的《2023年中国团餐产业发展报告》,团餐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.19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.84万亿元,年均增速超过餐饮行业的平均水平。

团餐市场涵盖了众多细分领域,包括针对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校园食堂、服务企业员工的企业食堂以及为行政人员服务的行政食堂等。


面对如此庞大的团餐市场,餐饮品牌自然虎视眈眈。为了抢占这些市场,餐饮企业使出浑身解数。


首先,想获得合作资格,过于依赖“人脉资源”。不论是大学铺位还是企业食堂,只要是优质点位,就会面临“僧多粥少”的激烈竞争。


此外,不少大牌餐企也想尽办法涌入这些市场,中小餐饮品牌或者创业者想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入驻其中,要么背靠大树有大企业撑腰,要么资金雄厚能先行一步,要么背景强大能带来人脉。


其次,租金高,抽成大,利润薄。企业想要入驻校园食堂,一般有两种合作方式:一种是和学校合作,单独开设门店;另一种是和承包商合作,独立开设摊位。


第一种方式需要支付高额的租金。如今,校园租金居高不下,以江苏高校南京工业大学为例,校园内40平米左右的商铺,年租金已达30万元左右。


第二种方式需要承担巨额抽成费用,一般可达到25%-28%。因此,大部分团餐项目的利润都不高。

据相关数据显示,在目前的实际运营过程中,大多数团餐项目的净利润仅为8%,只有少数高校食堂运营业绩高于行业平均净利润10%。


在这种情况下,团餐市场滋生了许多腐败现象。例如,企业行政餐饮负责人私下被贿赂的新闻屡禁不止;有的高校校长和食堂分账五五开的新闻也屡见不鲜。


原因有三:首先,这些品牌本身具有较高的流量,能够提高食堂的转化率;其次,它们对食品质量的控制较为严格,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;最后,这些品牌资金实力雄厚,能够给予消费者更大的优惠力度。


对于餐企而言,与这些大牌和网红餐企合作同样有利可图。例如,它们可以获得更优越的地理位置,以更低的租金租用铺位等。


然而,一般的社区餐企往往缺乏这种主动权,在抽点、租金谈判、营销活动让利细节以及合作方式等方面都难以争取到更有利的条件。


此外,社区餐企还可能面临一种风险,即在将某个项目运营成熟后,被合作方终止合作并替换为自己的自营品牌。

社会餐饮入驻企业或学校食堂并不是一件新鲜事,但在今年变得愈发火热起来。一方面,这是一种餐饮品牌与校企之间的双向选择,品牌看好团餐的消费频次和稳定客群,校企也希望通过品牌入驻增强吸引力,满足学生或员工的需求;但另一方面,餐饮品牌在这样的合作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,同时入驻成本较高,这些都是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。

作为扎根华南,面向全球的连锁行业展会,展会现场涵盖包括知名餐饮品牌在内的500+品牌,120+细分品类,是您考察品牌、投资洽谈的不二之选。2025年5月10日-12日,广州广交会展馆A区+D区,让我们共赴连锁品牌的年度盛会!